近日,券商研报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原因是多家上市公司在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时都提及了券商研报,同时做出风险提示“部分研究报告对公司业绩预测仅代表分析师个人观点,敬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风险。”这份风险提示的潜台词是“研报有风险,投资需理性”,同时也透露出上市公司对券商研报内容的些许质疑。
虽然目前不能确定上市公司的股价异常波动是否是由券商研报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份信息和数据有误的研报不仅会对上市公司股价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有可能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因此,券商研报并不只是“看看”而已。
券商研报是承载着分析师观点和思想精髓的报告,一份完整的研报,是以事实、数据、调研信息作为依据,对公司价值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的专业判断和分析。
投资者可以通过阅读券商研报快速了解行业的运行逻辑和公司的未来发展预期,通过专业分析师对公司业绩的精准分析来把握自己的投资方向。可以说,研报是投资者的一份重要投资指南。
但在实践中,却仍有证券分析师为了追求热点,压减了调研、分析、撰写的时间,精力没有放在扎实的研究上,而是挖空心思在标题上做文章,以博取市场的“眼球”,有的甚至为了迎合某种利益而撰写一份失实的研报。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2011年发生的中国宝安“石墨矿”风波、宁波联合“被锑矿”事件等,因为券商研报的失真带给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伤害,也引发了市场对券商研报的信用危机。
因此,针对券商研报出现的一些问题,2020年5月底,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修订稿)》《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修订稿)》两份行业自律规则,明确在研报发布前,机构要对重要敏感信息可能对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审慎评估,不得基于个别数据夸大或臆测行业或市场整体风险。
“不得基于个别数据夸大或臆测行业或市场整体风险”这个要求,相信还有一些券商并没有完全理解或是落实到研报的撰写中,否则,“研报”也不会频频出现在上市公司股价异动的公告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券商分析师来说,想要写出一份有价值的研报,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偷工减料的后果只能折损了自己的羽翼,一份“失真”研报换来的只能是市场的唾弃和诚信的坍塌。不仅如此,后面可能还有一份“罚单”等着你。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