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飞往三亚、海口、昆明、珠海、哈尔滨等热门城市航线客座率已达90%以上。尤其是去三亚、海口的航班座位爆满,一票难求。”某大型在线旅游平台客服陈婷说,自己已连续一周每日工作超过12小时。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实地走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首都国际机场等航空枢纽了解到,2023年春运期间,返乡探亲、旅游等旅客出行需求大幅增加。频繁起降的飞机、座无虚席的机舱奏响我国经济复苏的前奏。
机票预订量大增
“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第一时间我从北京飞到海口,打算在海南待到3月份。”在海口滨海浴场,游客翟建明一边向记者展示其朋友圈的沙滩海景,一边兴奋地说,“目前已经去了海口、万宁、儋州,打算在三亚过春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通知发布后,在线旅游平台的机票搜索量纷纷上涨。去哪儿数据显示,春运期间(2023年1月7日-2023年1月21日)机票预订量大幅增长,哈尔滨、三亚、成都、海口、上海、长春、深圳、沈阳、北京、昆明等成为热门目的地。
“近期,机场客流量明显增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值机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机场每日出发、到达旅客总量达到4万至5万人次,以往机场每日出发旅客大约三四千人次。
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国际航线加速恢复。2022年12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
2022年12月26日,去哪儿旅行平台国际机票搜索量增长7倍,国际机票预订量增长5倍。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等成为热门旅行目的地。
“终于可以安心回家过年了。”莫斯科国立大学研究生姜雪柔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一年半没回家了,今年春节可以好好和家人团聚。“这一年多来,出去旅游时买了好多纪念品,有给父母长辈的,有给国内朋友的,这些礼物终于可以全部送出去啦!”
民航局日前表示,2023年,民航将鼓励大型骨干航空公司打造枢纽间空中快线,鼓励中小航空公司专注支线市场,稳妥有序恢复国际航空市场。
加大运力供给
“今年春运从1月7日开始,到2月15日结束,一共40天。与往年相比,今年春运人流高峰与疫情高峰叠加,是近年来不确定性最多、情况最为复杂、困难挑战最大的一次春运。”春运工作专班副组长、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近日在全力做好春运服务保障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中国民用航空局总飞行师万向东介绍,“春运期间,民航日均安排客运航班11000班次,恢复到2019年春运期间的73%左右。鼓励航空公司灵活调配运力,满足春运期间热点地区、热点航线的旅客出行需求。”
飞常准数据显示,春运首日(2023年1月7日),国内航线实际执行客运航班9454班次,同比增长2.26%。1月8日,国内航线实际执行客运航班数量破万,为10123班次,同比增长13.65%。据悉,这是自2022年8月15日以来,国内单日客运航班数量再次涨至1万班次以上。
航空公司加足“马力”,奋战春运。记者了解到,2023年春运期间,中国国航计划安排航班58633班次,同比增长75.9%。其中,国内航线增长明显,日均安排航班1445班次,同比增加620班次。
“国航将重点增加探亲返乡航线班次,满足回家过年刚性需求。”中国国航相关负责人表示,具有明显探亲返乡效应的16条航线航班量将同比增长46%。另外,中国国航将在保持旅游航线投入规模的同时,优化旅游航线投入结构,海南、云南等热点旅游城市的航线将增加航班数量。
海航控股日前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春运航班已经制定分阶段恢复计划,不排除2023年1月底公司日均航班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90%左右、2月1日-3月25日恢复至2019年同期相同水平的可能性。
旅游市场加快复苏
随着交通出行恢复,旅游消费市场快速复苏。
携程数据显示,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5日,赴香港的机票预订量环比增长36%;酒店预订间夜量、预订金额均呈现双位数增长。
“极具特色的购物、美食等亮点,将使得香港继续成为内地以及海外旅客乐于选择的热门目的地。”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沈佳旎预计,香港旅游业将于春节前夕迎来一波显著的复苏势头。
1月10日,记者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发现,午餐期间,多数餐厅座无虚席,部分餐厅需要等位超半小时。“到店用餐旅客明显增多,每天客流量大约增加两倍。食材、服务员经常不够,最近正在加紧招人。”机场某餐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免税店,旅客同样大排长龙。“大量顾客拿着长长的‘购物清单’到店选购咨询,热门商品常被清空。”美兰国际机场雅诗兰黛免税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差不多有两年没见到排长队结账的场景了。忙起来虽然很累,但看到店里热闹的景象,我们感到很高兴。”
海口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元旦假期,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4.22亿元,人均购物9816元。首创证券表示,随着防疫优化政策逐步落实,境内境外旅游行业有望进入复苏周期,有效提振出行需求和消费信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