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大连市后,沿着黄海海岸线一路向北,180公里外就是庄河市。在这个总人口80.7万人的县级市,渔业是人们谋生的主要途径。
春节期间,《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庄河市海参养殖场,见证新时代立足本地特色发展乡村产业的硕果。
海参养殖带动渔民致富
“注意水位和盐度,不要冻到海参。”大年初一一早,大连海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庆就与海参养殖场的留值人员联系,询问海参养殖场当日情况。次日下午,记者与他一起驱车前往海参养殖场,零下15度的天气,海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董国庆于2010年进入海参行业,承包了500亩海参养殖场,并搭建了一个海参育苗车间。
“春节是海参的销售旺季,通常养殖户在前一年秋天就将海参出售给加工厂,深入加工后,赶在春节前进行分销。之所以在秋季销售,是因为温度低于5度,海参就会冬眠。现在冰下的海参已经进入冬眠期。”董国庆告诉记者,目前,海参养殖场投放的主要是“俄罗斯红参”,该品种属于六排刺海参,成长周期长、个体大、肉肥厚、营养价值很高。
记者注意到,海参苗体型非常小,甚至不及小拇指的指甲大。董国庆介绍,500克海参苗就能孵化出上万只海参,它们在育苗车间里渐渐长大,达到一定标准后,便会投放到海参养殖场中继续生长,辽参的培育周期漫长,通常需要在自然海域生长1年至3年,个体达到200克左右时就能进行回捕,经过简单加工即可进入市场销售环节。
董国庆表示,通常100亩海参养殖场的年收入在50万元-60万元,但受到雨水、高温等天气影响,每年的收入波动较大,综合来看年收入能达到百万元以上。
海参养殖有效带动了沿海地区乡村振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贝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刘子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海参的产业链条长,种苗、养殖、加工、检测、流通、餐饮等产业体系完备;二是海参养殖多为规模化养殖主体,养殖场/企业+渔民的模式较广泛,联农带农利益机制较好;三是海参产业总体上仍属于劳动密集型,创造就业岗位和吸纳劳动力多;四是近年来通过海参与其他水产品混养、“南北接力”模式的创新,海参的养殖周期大幅缩小,效率及富民增收效益提升。
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2022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提出“立足本地区农业农村优势特色资源规划发展乡村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刺参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孙吉亭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过去海参产业主要分布在北方沿海地区,“北参南养”创新模式的成功开发,使得全国海参养殖规模大幅扩张,形成了符合当地资源优势的南北海参两大优势产业和相对稳定的产业模式布局,成为各海参主产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庄河市地处辽宁省南端、黄海北岸,正是基于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周边县村的人们世世代代“靠海吃海”。如今则依托于海产品养殖,拓展多元化产业链发展。根据《2022中国渔业年鉴》统计,2021年全国海参总产量22.27万吨,同比增13.3%,其中辽宁产量7.36万吨,同比增长34.48%。
“海参产业前景非常广阔。”刘子飞表示,“一是海参为海八珍之首,营养丰富、价值高,能够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二是海参养殖的技术成熟,推动形成了海水养殖的第五次浪潮;三是我国海参养殖的区域较广,创新养殖模式、拓展新空间的潜力比较大。”
《2022中国渔业年鉴》显示,海参销售渠道以餐饮业和百姓消费为主,其中餐饮业占50%,百姓消费和礼品市场占50%。按照每吨海参13万元计算,海参第一产业产值已达到289.5亿元。按照餐饮业增值5倍,消费市场增值3倍,平均增值4倍测算,第二产业产值5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868.5亿元,海参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8亿元。
孙吉亭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海参消费区域由北方沿海地区向南方沿海地区以及中西部内陆地区延伸,消费群体由高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扩张,消费年龄层趋向年轻化,消费空间拓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