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2023居民健康消费指数与产业投资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2023年第二三季度居民健康消费指数报告在会上正式发布。
“中国有很大的消费升级空间,就立足长期提升国民素质来说,健康消费升级就是我们希望倡导的一块。如果能将现有的医疗费用在人生的长周期中合理平摊,我们就能用相同、甚至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在演讲中说道。
居民健康消费指数是在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指导下,健闻咨询和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在华泰证券支持下合作研发编制,旨在使用消费大数据衡量不同地区居民的健康消费习惯。自2022年3月首次发布以来,指数按季度更新。
该指数在编制过程中,获得了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提供的脱敏消费数据支持。本期报告基于京东线上平台2023年二三季度覆盖全国300余个城市的消费大数据,来测算各地居民健康消费指数,从而观测地区间的消费行为差异。
本指数测算指标体系将居民与健康相关的消费分为健康生活方式、主动健康管理、疾病控制与管理三大维度,目前囊括70种商品品类,共涉及200余种具体产品。其中,胎心监测、失能护理、血氧监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产品及服务的消费趋势,在本期指数报告中备受关注。该类产品/服务最大的共性,是可以居家便捷使用,这也意味着健康管理场景从医疗机构向家庭延伸。
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涵指出,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场景不只局限于在医院接受疾病治疗。融入日常生活场景的健康消费需求,正在带来大健康产品和服务的新变化,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联动,也将给产业形态和结构带来系统性改变。
华泰证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孙颖表示:“华泰证券作为中国证券行业头部机构,持续以金融力量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业务布局。公司支持编制居民健康消费指数,也是希望能全面、及时洞察居民健康行为的变化,为全民健康素养的提高、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居家健康消费,各地有何差异?
在指数最新报告解读环节中,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助理兼秘书长贾英男介绍,为测算出更客观的居民健康消费指数,相关指标体系不断升级迭代。本期指数评价体系在此前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一是在主动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管理维度,关注个体在“家庭场景”中预防疾病、管理健康的关键过程;二是最新遴选出的评价指标,如胎心仪、血糖仪、血氧仪、护理床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医疗健康服务和产品的消费,充分考虑到当前各年龄段常见的疾病风险因素,覆盖从胎儿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使评价指标更加全面。
从测算结果来看,各类健康管理和疾病干预相关的产品与服务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以胎心监测为例,通过家庭自备胎心仪,孕妇可以居家监测宫内胎儿是否有异常,以便及时作出相应处理。本报告周期内,陕西、甘肃、河北、河南、贵州、宁夏、青海、广西等地胎心仪健康消费指数排名前列,与当前出生率排名靠前的地区大体一致。据统计,贵州、青海2022年人口出生率均超过10‰。
在慢病管理方面,本报告周期内,血糖仪健康消费指数排名靠前的省份,均在北方地区。整体来看,该项指数排名与各省糖尿病患病率分布大致吻合。根据2019年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美年大健康联合发布的“体检大数据糖尿病地图”, 糖尿病与肥胖高度正相关,全国体检人群糖尿病检出率分布上呈现“北高南低、男高女低、老高少低、冬高夏低”的特征。高纬度地区糖尿病检出率偏高。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的检出率位居全国前两位,均超过15%,这两个地区肥胖检出率同样位居全国前两位。
报告指出,随着便携式、智能化血糖仪产品供应量增加,居民家用血糖仪消费需求也在不断释放,在糖尿病高发地区尤为明显。
此外,在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医疗服务与产品方面,健康消费指数排名靠前的也多为北方地区。报告显示,二季度高血压相关服务健康消费指数排名前五的省份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三季度排名前五的地区与二季度完全相同。二季度冠心病健康消费指数排名前五的是贵州、安徽、江苏、上海、北京;三季度排名前五位的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2023年9月第20届中国心脏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部分地区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三季度冠心病健康消费指数有所下降,但局部地区仍在上升,东北地区排名靠前。
在康复护理方面,本报告将护理床作为代表性消费品。本报告周期内,黑龙江、江西、河北、安徽、山西、福建、西藏等地护理床健康消费指数排名靠前。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有4000万,老年痴呆患者约有1500万。康复护理器具可以减轻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满足被护理人员生活自理的需求。由于各地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同,局部地区的康复护理消费市场仍有拓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居家健康管理的需求还与人口流动状况紧密相关。在人口流出地区,各类健康产品消费指数排名相对靠前。报告分析,这些地区外出工作的年轻人出于孝心,会选择购买各类健康产品来帮助父母长辈进行健康管理,以便及时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出治疗决策。
家庭场景下,如何细分健康管理需求?
居民自身的健康管理,日常的居家生活场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观察到,家庭场景的健康管理正在从被动到主动,从初期的个人为单位向以全家为单位迭代,其中,老人、小孩、女性等不同人群对健康消费有着不同的细分需求。“比如婴幼儿的营养补充,不少用户在购买相关产品时会选择先咨询营养师以获得专业的建议和指导。从喝什么样的奶粉,到做什么样的日常健康监测,都有很多用户在线上问询。”该院专家表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傅虹桥按照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来分解居民日常健康管理的需求:对于健康人群,关键是倡导健康消费理念,引导健康消费行为;对于疾病人群,重点是要做好老龄人群的慢病管理、适老产品研发和护理服务供给。
目前,对我国居民健康最大的威胁,当属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各类慢性病。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病负担或将进一步加重。因此,加强慢性病防治,已成为我国当下促进居民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也提出了明确家庭、个人在健康管理中的责任。
对各类慢病患者而言,控制病情发展,避免严重并发症,关键在于日常的规范化健康管理。
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为例,除了接受相关治疗,对血压、血糖的日常监测也必不可少。高血压患者通过观察日常血压水平,可以调整治疗用药,以及估计高血压对心脏和脑血管的影响。而在糖尿病管理中,血糖监测可以反映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根据监测数据,可以评估降糖治疗效果,并制订合理的饮食、运动、用药等治疗方案。
如果每次检查都要前往医疗机构,对患者和医疗机构,都意味着巨大的消耗。很多慢病患者往往因为检查不及时,对疾病指标缺乏掌握,任由病情发展,从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能够居家开展日常健康监测,及时发现风险并积极干预,无疑将大大提高病情控制的效果。
把握产业机遇,首先解决“反人性”体验?
健康状态监测和疾病筛查,是目前业界重点关注的、与家庭场景息息相关的健康管理发展方向。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目前大部分人群对此类健康干预措施的使用积极性、依从性和支付意愿都不高,最大的痛点在于其“反人性”,使用体验不佳,产业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让产品功能更完备、使用更简便,同时还需要一些正向激励来激发消费者进行健康管理的意愿。
华泰联合投资银行业务线大健康行业部副总监洪捷超指出,慢性病的病程发展通常没有自限性,如果前期缺少必要的院外医疗服务往往会导致病情拖延、加重。同时,也往往会长期伴随患者,对血糖、血压等各种生命指标的日常监测,如果过程繁琐,很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以血糖监测为例,传统的血糖检测仪,通过针扎手指或其他部位来采血检测血糖,对于血糖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需每日监测三餐前和睡前血糖,必要时监测凌晨和餐后血糖,既要忍痛,过程也比较繁琐,并且在两次测量之间血糖的数值变化可能被遗漏,存在监控盲区。持续血糖监测产品(CGM)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血糖管理水平,并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概率,其临床优势已纳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最新指南,有望成为血糖监测领域新趋势。
对于健康人群,如何提升疾病筛查积极性?燃石医学创始人、CEO汉雨生认为,关键还是在于提高筛查方式的可及性。“我国40岁以上人群大约有7亿,都去做肠镜、胃镜和低剂量螺旋CT,医院根本排不过来。”汉雨生还指出,肠镜、胃镜侵入检查,很多消费者往往觉得痛苦而难于接受;还有一些肿瘤,如胰腺癌、卵巢癌等,尚无有效筛查方法。为此,该公司选择探索如何用“一管血”筛查癌症,“通过采集一管血来实现多个癌肿的早期发现,如果检测出癌肿阳性,还可以指出最可能的病灶位置。”
不难看出,功能全面、利于携带、简便易用的健康管理产品,是产业端已经瞄准的市场方向。其中,可穿戴智能设备是这类产品中已经投放市场且有一定规模的典型代表,如何让可穿戴设备产生的健康监测数据发挥最大价值,是目前业界正在思考的问题。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认为,长期的监测数据才能产生真正的健康管理价值。而要有连续的数据,首先是消费者要有长期监测、积累数据的意识,同时,还要看设备生产端是否能够将所有数据连通、共享,让不同维度的数据叠加,为构建更全面、立体的健康大数据奠定基础。
“最重要的是如何快速实时地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而不是等到每年一次的体检,或者等到身体不舒服再去医院。”鹰瞳科技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陈景哲认为,在健康产业链中与各个合作伙伴一起构建形成不同病种、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下产品服务一体化的闭环,才是打开健康消费升级局面的一个关键点。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