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人工智能“复活”技术须守住法律底线

  • 2024-03-22 09:54:58 北京 作者: 辛自强 来源: 中国网-财经
  •   随着AI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触碰到监管盲区的情况不可避免。AI行业应加快行业标准制定与自律规范建设;监管部门则应积极完善法律法规,为技术创新和应用划清红线、亮明底线。

      近日,有网友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复活”已故明星,并发布了相关视频。视频中的数字人拥有与已故明星同样的相貌与声线,尽管传达的内容是善意和慰藉,但仍引发不小争议,目前相关视频已全部下架。

      随着AI技术的发展,以逝者数字形象为依托的虚拟“复活”成为可能。目前,为过世亲友制作数字人形象已成为一门小众产业,顾客只需支付百元至万元不等,就可以制作出逼真度、互动程度不同的数字形象。

      尽管可以为逝者的亲友带来安慰,但这种做法也面临着法律风险。“复活”明星之所以受争议,是因为制作者未征得家属同意,擅自使用已故公众人物的形象与声音信息制成数字形象。民法典第994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目前已有律师表示,未获许可擅自制作他人AI虚拟视频的行为涉嫌侵害当事人肖像权,即便不以盈利为目的,上述行为也可能构成侵权。

      随着AI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触碰到监管盲区的情况不可避免。为了让技术更好地造福社会,AI行业应加快行业标准制定与自律规范建设;监管部门则应积极完善法律法规,为技术划清红线、亮明底线。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出台了相关监管法规,监管体系也进一步完善。去年,我国首份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监管文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对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真实准确、防止虚假信息等提出要求。此前已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也明确了深度合成内容的数据和技术管理规范,其中第14条指出,“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

      关于AI技术的争议远不止于此。今年“3·15”媒体披露了不法分子运用数字生成技术换脸实施诈骗的行径,其运用的技术恰恰与制作逝者数字人的技术相同。同样的技术,运用得当可以抚慰人心,运用不当则成为侵害他人权益的“帮凶”。层出不穷的问题与争议再次向人们展现了新技术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会带来新问题与新挑战。我们应该以何种心态来看待新技术?相比因噎废食,我们更应守住伦理与法律底线,对新技术善加引导,让AI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紫祎)

    猜你喜欢:

  • 四部门联合开展“精康融合行动” 增强精神障碍患
  • 全国艺考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取得进展 依法取缔
  • 中国残联召开残疾人社保座谈会 积极有序探索多层
  • 将文博单位纳入消防监管重点对象
  • 嘉士伯天目湖拉罐车间获“江苏省智能示范车间”认
  • 天宝营养IPO:报告期净利润波动大 短期偿债压力大“
  • 科峰传动吴俊峰当选全国工商联第十三届执委
  • 雅培捐赠价值超1680万元医学营养品 为一线医务工
  • HPE推出零信任网络与私有云运维解决方案,重新定义
  • ​Covation Biomaterials瑞讯生物材料在中国国际
  • F5《2025年应用战略现状》报告:AI 落地加速,企业战
  • 达索系统:用数字技术讲好中国故事
  • 《和·国粹流芳》京剧文化艺术展暨《和合·国粹·
  • 来自Arburg(阿博格)的线性机械手系统 专为亚洲市场:
  • HPE Aruba Networking Central推出全新虚拟私有云
  • 2025达索系统企业转型智造论坛系列活动全国巡回开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5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