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蓝鲸新闻 石雨
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诚财险”)将迎股东变更。近日,安诚财险公告,股东重庆渝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渝富控股”)拟受让重庆市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公交集团”)所持安诚财险2000万股股权。
刚刚在2023年末受让子公司所持安诚财险18.77%股权的渝富控股,同时还通过子公司持有重庆市唯一法人寿险公司三峡人寿股权,并在2023年完成对其的增资。在富裕控股动作背后,是重庆国资的“排兵布阵”。
新任第二大股东渝富控股,再“增重”受让股权
从股权结构来看,安诚财险目前共计有19家股东,重庆公交集团持股0.4907%,排在股东第16位。重庆公交集团主要从事公交、出租汽车、索道等客运业务。此次股权出让,为重庆公交集团出清式离场,若股权转让落地,安诚财险股东数量将缩减至18家。
而受让此笔股权的渝富控股,目前为安诚财险第二大股东,持股18.7733%。
该笔18.7733%股权原本由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渝富资本”)持有。2023年8月,重庆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曾菁华在调研安诚财险时提出,要提升集中统一监管质效,对重要金融、类金融子企业实施提级监管,实现激发活力和加强监管的辩证统一。
次月,安诚财险即公告,渝富资本拟将所持18.7733%股权无偿划转给母公司渝富控股。该笔股权转让在2023年12月获批落地,实现“提级”。
据官网信息,渝富控股成立于2004年,是经重庆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全国首家地方国有独资综合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前 10 年主要履行土地、债务、资产重组和战略投资职能。2020年,重庆市政府审定渝富深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试点方案,主要开展金融及产业战略投资。2023年,重庆市政府确定渝富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和战新产业领域国有产业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主要发挥先进制造业投资引领主功能作用,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管理和企业改革专业化重组辅功能作用。
渝富控股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推动金融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其金融板块,旗下有重庆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西南证券、重庆股权服务集团、三峡人寿、安诚保险以及蚂蚁消金。
此次股权受让后,渝富控股将持有安诚财险19.264%股权。业内人士分析,增持股权虽然不多,但一定程度反映地方国资专业平台化整合的推进。
重庆国资“排兵布阵”,看重金融协同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持股寿险公司,渝富控股也通过子公司渝富资本进行加码。
作为唯一一家总部位于重庆的中资寿险法人机构,三峡人寿由渝富资本、高科集团等六家大型企业共同出资设立。2023年末,偿付能力承压的三峡人寿迎来渝富资本、高科集团两家重庆国资企业的增资“驰援”,目前两家公司并列为三峡人寿第一大股东,各自持股30.49%。
背后推动力还是在于重庆国资委。对于推动三峡人寿增资重组,重庆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曾菁华曾在签约仪式上提出,是“市属国企服务重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新作为”。
国资动作还在持续,6月17日,三峡人寿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迪马工业转让所持股份的议案》,根据议案,重庆迪马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拟将所持三峡人寿1.5亿股股份转让给重庆高速公路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重庆高速”)。该笔股权占比9.76%,交易价格1.5亿元。股权受让方重庆高速,为重庆国资委旗下公司。
无论是重庆国资对持有安诚财险股权的理顺,亦或是增资、加码三峡人寿,“排兵布阵”背后均是重庆国资对金融发展的重视和与实体经济协同的推动。
此前,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其中提及,重庆金融业还存在缺少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区域总部、金融资源配置手段还不够丰富等问题,并提出到2025年实现金融支柱产业地位稳步提升,金融体制机制更加优化,金融机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等目标。
业内人士提出,地方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需要资本支持,需要金融活水,地方国资“揽入”金融机构股权,提升对机构控制力,能够实现互利共赢。地方国资可以实现金融资源整合与盘活,金融机构则能够在业务资源、资金实力等方面获得地方国资支持。
实例并不少见,近期来说,今年5月末,重庆市国资委组织多家机构调研智能网联系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工作,调研中提出要推动更多金融机构与市属国企形成良好互动,共同解决发展中的难点、痛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和金融生态合作新模式落地。渝富控股、安诚保险均参与此次调研。
险企也在“回应”,在2023年国资委调研时,安诚财险董事长周平提出,安诚财险根植重庆17年,下一步将围绕新一轮国企改革要求,坚持党建统领、坚持利润导向、坚持数字转型、坚持生态建设,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更多安诚力量。
2020年以来,安诚财险实现连续4年盈利,保费增长也有所增长。最新业绩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19.78亿元,净利润149.8万元,综合成本率104.31%,一季度末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383.89%、383.89%。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