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至18日在京召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也是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即将启动之际,中国网财经推出“改革赋能新发展”系列报道,总结过往改革成就,展望未来发力方向。
中国网财经7月16日讯(记者李春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多年来,我国持续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让各国投资者、投资企业共享中国发展机遇。
制度型开放步履铿锵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十多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投资限制越来越少,开放领域越来越宽。2017年以来,我国已连续5次修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取消或放宽了增值电信、证券、银行、保险、文艺演出等服务业领域外资股比限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负面清单做“减法”,吸引外资做“加法”。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举办“投资中国年”系列活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推动招商引资常态化、系列化和多元化,展示全国各地方的投资机遇;建立健全各级跨部门投诉协调机制,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作用,成为高水平开放和深层次改革的先导力量。
很多“第一”都出现在自贸试验区:率先实施了“证照分离”,率先实施外商投资准入体制改革,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设了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我国还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出了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实现了服务贸易管理模式根本性变革。
如今,自贸试验区已提质扩容至22个,国家层面已累计复制推广了349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涉及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国企改革等方面,促进了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
未来,我国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赋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更多自主权,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共建“一带一路”进入新阶段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宏伟倡议。十多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愿景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给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13-2022年,我国与共建国家的累计双向投资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对共建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同时,共建国家也积极投资中国,共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十年来累计对华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在华新设的企业接近6.7万家。
2023年,正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我国举办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我国当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纪念“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最隆重活动。
高峰论坛总结经验、规划未来,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
八项行动的提出,标志着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未来,我国将抓好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合作,实施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积极推动数字、绿色、创新、健康、文旅、减贫等领域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