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募基金二季报披露完毕。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在二季报中明确表示,看好人工智能(AI)板块的投资机会。很多迹象显示,重仓AI板块的基金在重仓股的选择上有着较高的趋同性。
AI的迅猛发展对算力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光电共封装(CPO)可能会成为后续AI带动高算力背景下的最佳解决方案。CPO领域的龙头企业往往会成为看好AI的基金产品的重仓股之选。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AI主题基金今年以来业绩显著分化。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两只在二季度末同样重仓CPO领域龙头的AI主题基金,回报率可以相差超过50个百分点。
有业内人士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AI行情不再是主题投资和概念炒作,“如果说去年的AI行情是普涨状态,那么今年的AI行情则更为聚焦,更加考验基金经理对细分领域的研判和投资策略的成熟度”。
AI主题基金业绩分化
“都是清一色的CPO领域龙头,如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一位投资者感慨地说:“不少AI主题基金的重仓股具备较高重叠度,但为何这些基金的业绩差别如此之大?”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的研究人员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截至二季度末,大摩数字经济混合A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达28.12%,而另一只产品同期却回撤了22%。尽管两只产品同样重仓了CPO领域龙头品种,且基金经理在二季报中均阐明了坚定重仓AI板块的逻辑和决心,但最终的成绩却大相径庭。
在该研究人员看来,上述两只基金业绩差异较大的原因较为复杂。“比如,大摩数字经济混合A的权益投资占比较高,而银行存款及清算备付金的占比相对较低,或有助于提高该基金的收益。从持股的角度来看,前者的持股集中度(前十大重仓股市值在其全部股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后者的持股集中度相对较低,且重仓股的稳定性相对较弱。此外,基金经理投资策略是否成熟也会对业绩产生重要影响。”
上述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再如,AI投资风格明显的东吴移动互联混合A在上半年的收益率超过20%,而另一只与其重仓股重叠度较高的产品同期回撤幅度则超过20%。
板块投资逻辑生变
“AI赛道已经成为了一大批公募基金经理的重仓方向,但目前来看,能够真正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且拥有较好商业逻辑的标的并不多,主要就是那几家CPO领域的龙头公司。”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因此,AI主题的基金重仓股具备较高趋同性。”
无论是优质标的数量稀少,还是基金产品业绩分化,背后所代表的其实是AI板块投资逻辑的变化。“去年上半年的AI行情处于主题投资,去年三季度基本面才逐渐走出来,但之前股价遭炒作已经提前透支了基本面,所以调整的幅度比较深。与去年相比,今年的AI行情尤其是算力领域已不仅是主题投资和概念炒作,从2023年四季度开始正式进入基本面向上阶段。如果说去年的AI行情是普涨,今年AI的投资方向则更为聚焦。”财通基金的基金经理金梓才分析。
东吴基金的基金经理刘元海认为:“在AI浪潮的前期,市场情绪是赛道出现大幅波动的重要原因。目前市场已经趋向理性,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标的每一季度的业绩披露结果做进一步研判。”
“结构化行情所带来的变化是,AI主题基金正在通过更加多元化的细分领域挖掘投资机遇。”业内人士指出:“在细分领域研判上的差异也是导致基金业绩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有基金经理认为,AI大模型在手机、PC以及AIOT(物联网设备)等端侧的落地有望带动消费电子板块走强;也有基金经理判断,AI大模型在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领域的应用有望带来新一轮的热潮;还有基金经理坚信,AI能够较好赋能传媒、游戏板块的增量业务……
在高波动中优化持有体验
“我们向投资者推荐这类主题基金的时候,会反复强调产品高波动的特征。但等投资者真正持有这类产品的时候,他们仍然需要承受较大净值波动而带来的心理煎熬。”一位银行客户经理坦言:“结果普遍是很难‘拿住’,持有体验感不佳。”
对此,盈米基金研究员冯梓轩建议,尽管AI赛道波动较大,但基金经理依然需要从投前、投中、投后等多个维度尽量把控好净值波动。“从投前的角度,通过深入研究选择优质细分领域并精选个股,可以框定大部分的风险敞口。在投中阶段,可以适当在行业和个股之间做均衡配置,做到一定的风险分散。投后阶段,要重视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风控体系,通过多种手段控制投资风险,包括止损、对冲等策略,尽量降低波动。”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已经有不少AI主题基金的基金经理积极反思:如何能够在高波动的AI赛道中把控净值的波动幅度,从而给基民带来较好的持有体验。比如,刘元海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一般来讲,其投资组合中会有三到四个方向——手里拿一个、心里想一个、眼里看一个。“手里拿着的,代表当下时点我非常看好的方向,这类方向的市场认可度较高;心里想着的和眼里看着的,代表我认为其产业趋势可能即将‘起飞’,我会严格追踪相关板块的市场情绪变化。总体来看,我会针对这几个板块进行动态调整。”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