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加强绿电、绿证、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
碳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份率先上线交易,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于2024年1月份正式启动,共同构成了全国碳交易市场体系。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碳交易市场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碳排放权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促进绿色低碳产业高效充分发展。未来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进一步扩容、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不断提升,将为减排提供更清晰的价格信号,从而更好地依托这一市场手段来推动低碳转型所需的创新和减排行动。
借市场化机制加速转型
借助市场化机制可以将减排责任压实到企业,也能够为减碳提供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正因如此,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步伐步履不停,如今已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我国碳交易市场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组成,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
其中,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份“拔锚起航”,历经3年多建设运行,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实现预期建设目标。具体体现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框架、建成了“一网、两机构、三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和碳市场活力稳步提升等四方面。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4.69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273.26亿元。同时,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由启动时的48元/吨,上涨至8月12日收盘价91.83元/吨。
从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来看,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7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于2024年1月份正式启动,目前制度框架已构建完成,减排项目和自愿减排量即将进入申请登记的窗口期,鼓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碳减排行动。
在宋向清看来,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运行,为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活动提供了法律基础,进一步健全了市场交易制度,保障了交易主体权益,规范了交易市场行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将在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减碳、推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市场扩容提速可期
碳交易市场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作用突出,市场对于进一步扩大全国碳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和产品的诉求日益强烈。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的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指出,推动环境要素市场建设,分阶段逐步扩大我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宋向清表示,随着全国碳市场的逐步成熟,建议未来要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将更多成熟行业如钢铁、建材等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持续强化数据质量管理,逐步推行配额有偿分配,不断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研究探索碳金融活动的可行路径,充分发挥碳市场推动低成本温室气体减排功能。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