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联社 邹俊涛
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在即,旧备案产品近期迎来下架潮。
8月19日,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蚂蚁集团旗下保险代理平台蚂蚁保近期提醒并公布多款预定利率3%保险产品将于8月31日进行下架。记者根据平台“下架专区”显示产品统计,当前至少有25款产品待下架中,距离下架时间仅剩12天。
此外,蚂蚁保平台显示,截止今年8月8日,该平台此前已下降15款此类产品。蚂蚁保提醒消费者,“且买且珍惜”。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不仅是蚂蚁保,其他保险代理平台近期也在通知旧款产品下架的消息。据了解,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保险代理平台慧择近期也公布多达5款“3%预定利率优质产品”将于本月底下架。
“预定利率3%储蓄型产品都要在本月底进行下架,9月1日将上架2.5%的产品。”有蚂蚁保相关人士今日告诉财联社记者,预定利率即将迎来调整,不符合要求的相关产品都将被下架。该人士还表示,除了储蓄型产品,保障型产品,比如说重疾险,也会有相应调整,“后续应该会进行涨价,大概要涨20%”。
多家保险代理平台将集中下架3%预定利率产品
随着监管要求的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期限9月1日即将到来,各保司新旧款备案产品更替密集展开。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从近期各保险代理平台公布信息来看,3%预定利率人身险产品正迎来下架潮。
据蚂蚁保平台显示,该平台目前有多达25款预定利率3%的人身险产品将在8月31日集中下架,其中包括安稳赢、盈利宝、倍稳赢、极致赢等多个系列产品以及相关合作保司推出的多款年金类储蓄型产品。此外,还有多款教育金类产品也在待下架之列。
该平台显示,上述25款待下架产品合作方涉及太平洋保险、招商信诺、太平人寿、泰康人寿等多家保司。
此外,另一家保险代理平台慧择也在近期公布多款预定利率3%保险产品将在8月31日集中下架。记者从该平台网站了解到,目前已公开的待下架产品共有5款,包括两款年金险、两款定额终身寿险和一款重疾险。待下架产品涉及到的保司有新华人寿、德生命人寿、中英人寿、中邮保险和瑞华保险等。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从平台展示信息来看,各保司下架相关产品的动作并不统一。据了解,在此轮“下架潮”之前,蚂蚁保平台已集中下架过15款此类产品,下架时间为今年8月8日及以前。
待下架产品是否还能继续购买,购买之后又该如何执行?前述蚂蚁保相关人士指出,“只要在8月31日下架前购买待下架产品,就还是按照现行3%预定利率来计算收益,若后续待新产品上架后再购买,就将按照预定利率下调后的新规则执行。”该人士该指出,近期密集下架相关产品主要因为要配合监管相关要求。记者注意到,蚂蚁保在平台多处提醒消费者,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即将下调。
据了解,自7月下旬开始,市场就有消息指出,人身险产品的预计利率将迎来新一轮下调。据公开信息,7月下旬就已有部分保司率先宣布停售旗下预定利率3%产品,重新备案并上架销售预定利率3%以下的产品。
8月1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官网正式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2.5%执行;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普通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2.0%执行;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1.5%执行;最低保证利率超过上限的万能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
业内预判:后续储蓄型产品收益减少14%,重疾险保费涨价20%
对于消费者而言,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将会带来何种影响?上述人士表示,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储蓄型保险收益下降,保障型保险保费将变贵。
“假设同样投入100万,如果按照3%和2.5%预定利率,不考虑预定费用率、预定死亡率等各种因素,20年时现金价值相差1.6万,30年相差32.9万,40年相差57.7万,50年相差94.7万。”上述人士分析指出。
据蚂蚁保平台显示,以该平台在销的“安稳赢 增额寿2.0(升级版)”为例,下架后买同款收益将减少14%。而对于保障型保险,比如重疾险,上述人士分析表示,后续涨价幅度将在20%左右。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人身险预定利率已下调多次。在业内看来,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对相关保司来说有利于进一步压降负债成本,加强防范利差损风险。
东海证券指出,预定利率层层下调,主要系利率中枢下行趋势下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此次《通知》调降了各类型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50bps,预定利率步入“2”时代,有利保司成本降低,强化资产负债匹配。《通知》首次提出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在该机构看来,也有利于推动保险企业的资负联动有效性持续提升。
此外,中华联合保险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所首席保险研究员邱剑指出,“产品预定利率下降之后,行业竞争模式将发生改变,不再是过去将保险产品定位为类似于财富管理的功能,而是倒逼寿险从业者回归寿险基本保障功能,不再通过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驱动销售。”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