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正文
  • 减税降费力度有望超过今年 明年财政工作有何特点?

  • 2021-12-28 12:39:18作者: 彭艳秋 来源: 中国网-财经
  •   12月27日,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21年财政工作,研究部署2022年财政工作。

      此次会议提出2022年要扎实做好的十项重点工作,澎湃新闻记者就其中相关要点采访了专家。

      在加强对市场主体支持、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方面,会议提出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减税降费政策红利落地;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首席分析师叶凡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明年的减税降费力度,有望超过今年,或达1.2-1.4万亿。

      此前财政部曾印发通知,2021-2025年,中央财政将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3批(每批不超过3年)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并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从财政的角度来说,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财政支持,更多应该起的是引导作用,因为企业的未来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财政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并且评价体系也是逐步完善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一平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企业,要打造大中小企业的联动链条,在大企业的带动下提高中小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成为小巨人或专精特新的小企业。因此,很重要的是要营造一种协作的机制,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比如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特色园区载体,将大中小企业联动起来。

      吴一平表示,可以用一部分资金支持共性的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打通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支持的最后一公里。

      在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方面,会议提出管好用好专项债券资金,拉动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推动消费持续恢复等。

      叶凡表示,“从目前已经下发的提前批限额来看,明年新增地方专项债限额大概率会大于今年调整后的限额,同时在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后,2022年地方财政收入也将进一步恢复,支出结构将有调整,二十大前后重大项目工程的开建,多项因素叠加将带动基建投资增速上行。考虑到中国未来新经济的发展,传统基础设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升级,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明年的经济增速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也为新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叶凡指出,考虑融合基础设施口径,测算结果显示:“十四五”期间,以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固定宽带、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等重点领域投资总规模约为15.88万亿元,年均增速约为23.39%。涉及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包括:能源、化工材料、建筑、农业、机械军工、信息通信、批发零售、医疗、交通运输、金融和公共事业等。

      在加强风险防控方面,会议提出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对化债不实、新增隐性债务的要严肃问责,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推动财力向基层倾斜,继续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有效防范基层财政运行风险;配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杨志勇认为,“地方债务风险总体是可控的,债务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发展。因此一定是通过增长和发展来解决发展的问题。”

      吴一平表示,目前的一些地方债务风险,短期快速解决估计有难度,但长期而言还是有办法的。第一是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能够提高下一年的财政收入,第二是削减无效开支,支出减少,就有可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叶凡表示,明年财会监督和会计审计监管力度将加大,2018年中央要求各省用5-10年将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完毕,但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变化,使得地方存量债务化解呈现出分化趋势,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助于防范在下行压力和外部冲击之下,地方债务风险爆发,保障隐性债务化解工作按期完成,明年融资平台将继续从严监管,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范围可能会扩大。

      在优化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会议提出支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入推进科技经费管理改革,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叶凡指出,明年财政科技经费预计将更多向基础研究倾斜。

      杨志勇表示,财政资金的安排一方面是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因为基础研究的适用性很强,另一方面是对关键核心领域的支持,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市场活力。

      吴一平指出,目前缺乏一个有效的创新资源整合机制,精准度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建立一套整合机制,通过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去引导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形成合力,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财政资金的安排也要遵循科学规律,对技术的支持或科研的支持,不能忽略前瞻性,应将短期现实需求和中长期战略发展要求进行结合。

      “政府更多的时候是创造环境,尤其对于重要的这些原创性的、关键核心的技术,政府不能只看一时,需要比市场看得更加长远。”杨志勇说。

    (责任编辑:王擎宇)

    猜你喜欢:

  • 四部门联合开展“精康融合行动” 增强精神障碍患
  • 全国艺考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取得进展 依法取缔
  • 中国残联召开残疾人社保座谈会 积极有序探索多层
  • 将文博单位纳入消防监管重点对象
  • 嘉士伯天目湖拉罐车间获“江苏省智能示范车间”认
  • 天宝营养IPO:报告期净利润波动大 短期偿债压力大“
  • 科峰传动吴俊峰当选全国工商联第十三届执委
  • 雅培捐赠价值超1680万元医学营养品 为一线医务工
  • 文化+科技+教育:艾上AI邓亚受邀出席2020首都文创产
  • 进博会的另一种打开方式,MAYORA迈大集团承包你的零
  • 氮化铝基大功率混合电路厚膜材料
  • 案例精选: “小步快跑”让城商行“看见未来”
  • 东方瑞俪国际洗衣:开家干洗店,干洗店加盟都有哪些行
  • 精洗柔烘,小天鹅本色系列洗烘套装送你新年新气象
  • 美的携手国美再次开启慈善捐赠 美美之约,大爱行动
  • 杜尔电热车身烘房采用独立、环保设计,可显著减少二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3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